最新素材
广告素材
海报素材
展板素材
展架素材
宣传单页
画册素材
手抄报模板
邀请函模板
电商素材
电商主图
电商首页
详情页素材
活动页素材
Banner素材
移动端素材
元素素材
漂浮元素
装饰元素
边框元素
卡通元素
图标元素
艺术字元素
花边元素
背景素材
简约背景
古风背景
风景背景
H5背景
电商背景
VIP
登陆
注册
延迟满足的误解——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发布于 2022-05-23 07:43
01
棉花糖实验
棉花糖实验是
1966
年到
1970
年代早期,斯坦福大学教授
Walter Mischel
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
他先后在
600
名
3-6
岁孩子之间做了这个实验:
第一批有32个孩子参加,最大的5岁8个月,最小的只有3岁半。孩子们可以选择一样食物(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然后被要求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美食面前做出选择:
1. 如果能坚持15分钟不去吃掉面前的棉花糖,那么15分钟之后会被额外奖励一块棉花糖。
2. 如果没坚持住吃掉了,那就没有额外的奖励了。
然后米歇尔教授离开,房间内的摄像机记录下了孩子们面对诱惑的各种真实表现。
时间到了,结果差不多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真的坚持了15分钟,并且得到了额外的奖励。三分之二的孩子吃了棉花糖。
实验跟进:
1986年,实验小组回访了这一批获得额外奖励的孩子,发现他们很多方面比同龄的孩子表现优秀;
1990年,又有一次跟踪调查,发现当年实现“延迟满足”得到额外奖励的孩子,在SAT的考试中成绩比同龄人更加优秀;
这些跟踪结果再结合几十年前的实验就能得到结论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高是低,初看起来好像根本无法在他只有 3 岁时做预言,但延迟满足的测试方法竟然能给出很有预见性的答案。我们竟然可以通过这样的测试预测一个人今后 20 - 40 年的个人发展。
02
什么影响了实验结果?
以上只是对这个实验的客观描述,卓客老师在《科技参考》 列举了两个主要的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很多人认为一个小孩子几十年后的综合素质真的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预测。
实际上,这个实验的参与人数只有 32 个人,16 个男孩和 16 个女孩,而且因为有3 个孩子没有理解游戏规则,最后还没有纳入统计,所以一共只有 29 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这么少的人数,很容易让结果出现特别大的偏差。
还有,这个幼儿园因为是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要怎么从结果中把孩子家庭的影响剔除呢?不剔除这个影响,又怎么能说结论具有普遍性呢?
在这个逻辑下,也有其他心理学家优化了之前的不足,重复了这个实验。比如,现在有两个主流的修正观点:
第一个主流的修正是,有多项重复实验发现,决定孩子能不能在接下来 15 分钟里忍住不吃的最关键因素其实是“信任度”。也就是说,孩子越信任那个给他指令的人,就越有可能忍住不吃。
如果在正式实验前,发指令的人曾经对孩子做过说话不算数的事儿,那参加测试的孩子就全都等不了 15 分钟了。而如果这个人之前通过预先安排,获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再进入正式实验,孩子们愿意多等 15 分钟的比例就整体大大增强。
第二个主流的修正是,当测试的孩子趋于广泛分布后就发现,决定孩子能不能在接下来 15 分钟里忍住不吃的关键因素还有一个——家庭条件。
家庭收入越高的孩子,就越愿意等 15 分钟。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孩子就很不愿意等第二块糖。这个道理大家也能理解,吃过见过的孩子,不会对一块糖特别上心。而那些收入很低的家庭的孩子,虽然也不缺食物,但其他东西经常缺乏,所以养成了一种稀缺的心态,当有食物诱惑的时候,就更倾向于马上吃掉。
是否信任给出承诺的人以及家庭收入的高低,都强烈决定着孩子在延迟满足实验里的表现。所以,如果简单地把这个实验当做一个预测孩子 30 年后综合素质的方法,实在有些鲁莽。
03
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吗?
延迟满足不是一种能力,延迟满足其实是结果,也就是在孩子自主的意愿下,选择马上吃还是多等15 分钟的一个行为结果。
愿意多等 15 分钟,只是孩子的决策系统在某件单一事件上的表现。而这个决策系统是由好几百种因素和他之前短暂的人生经历叠加作用后共同塑造的。决策系统运转后的最终结果就是,孩子自觉、自愿、自主地选择在这件事上能不能多等 15 分钟再吃棉花软糖。这是他的主动选择。
如果把这样的选择平移到 20 岁,可能就是他愿意多付出 8 年的辛苦学习精一门手艺,或者拿下博士学位。
如果你了解第一个误解就会知道,把延迟满足错误地理解为一种能力后,再按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加以训练,会得到多么糟糕的结果。
我们说过,决定孩子能不能在接下来 15 分钟里忍住不吃的关键因素是“信任度”,也就是说,孩子越信任那个给他指令的人,他就越有可能忍住不吃。
如何在延迟满足实验里表现更好?
如果想要孩子在延迟满足测试里表现得好,首先是要让孩子经常得到满足,吃过见过;其次就是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家长说话特别算话的环境里,有规则,且言出必行。错误的做法就是专门训练孩子在类似测试里的耐心。
孩子在延迟满足实验里表现得好与坏,是一个孩子此前多方面能力的积累和家庭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导致的,它只是孩子完整人生里某个子项目的测试分数。
04
一个月饼引发的故事
下面说说我自己经历的一个故事,它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但我一直记得。
那时我还上小学,大概8岁左右的样子,家在一个小镇,每天放学后我的感觉就是饿,但家里基本是没有任何零食的。临近中秋的一天,有一天放学,我看到父亲和同事们打牌,我上去看,真正吸引的在牌桌中间的一块月饼,它看上去那么好吃,我几乎是垂涎欲滴了。我以为大人们给我分一点,但他们好像没有看见我一样。于是我只能耐心的等待,等待着吃月饼的那美好一刻。
我不知道等了多久,也许是30分钟,也许是1个小时,这时另一个比我稍大几岁的小朋友也来了,他的爸爸也在牌局中,他一眼也看见了牌桌中间那一块月饼,几乎没有任何迟疑的拿走了月饼,下手之快让我猝不及防,然后他得意的离开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一直记得这件事,至于我是不是真实的还原了当时发生的,我也不能确定了,也许后来大人们奖励了我一个月饼。
我这个经历算不算是一个延迟满足的考验?我觉得算。如果对照实践结果,“在 40 岁以后阶段,这些当初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更少地成为大胖子,吸烟和酗酒的人数也更少”,年过40的我身材很好,体脂率12.5%,我坚持锻炼,不吸烟也不酗酒。
现在的我不会再限制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满足,我并不刻意的去节制消费,延迟满足。
字节跳动的创始人张一鸣早在 10 年前,就在微博上感慨过:
以大多数人延迟满足的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张一鸣显然是在另一个维度看延迟满足。
这让我想到尼采的一句话: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这句话让我感到震耳
发
聩。
也许真正的满足感来自于知道自己是谁,并最终成为自己。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
爱一个人恋一个家DM海报PSD地产素材
伤感帅气的男生qq头像 一个人的失踪孤独一个世界
人生不是一个人的游戏字体设计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