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场合面对孩子的哭闹,父母到底有多难搞?

发布于 2021-07-29 10:36

一到节假日,父母们都会带着自家孩子出门游玩,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但总是有“意外”打破美好的气氛,每当孩子走进商场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开口说:“妈妈,我想要这个”。

家长们就知道,“战争”开始了。

当家长劝说孩子:“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

孩子一定不会听,并且强烈要买。

如果家长们再次拒绝,孩子就会嗷呜的一声哭起来,甚至会直接哭得躺在地板上。

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不太擅长拒绝别人,对孩子说“不”更是难上加难。

如何跟孩子说“不”,已经成为了众多家长的难题。

明明只有两、三岁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叛逆?

两三岁的孩子,叛逆很正常

孩子3岁以后会逐渐发展个人化的意识,他们对周围的人、事、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和行动,会逐渐对周围人发表个人的意见或者看法。

很多儿童教育研究表明:两、三岁的孩子们已经进入了不同程度的叛逆期。

当自己所希望的或自我坚持的意见得到反驳时,会自然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想法。

从神经连通性的角度来看,两、三岁孩子的大脑极为活跃,尽管还达不到青春期时的活跃水平,但这种「头脑过热」的状态也是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显得叛逆的原因。

孩子们通过不同的手段去试探与其他人的不同,试图想挑战这样的差异。

孩子通常表现出的“不听话”并不是执意要跟父母对着干,而是在尝试接触新知识。

如何跟孩子说“不”

如何在孩子哭闹时安抚孩子情绪,如何在孩子下一次提出请求时,家长们坚定地说“不”。

 1、当孩子情绪激动时,不要“以暴制暴” 

很多家长面对哭闹的孩子,都会压不住脾气,甚至在其他人面前也会情绪激动地处理孩子,其实这种方法是最不可取的。

孩子哭闹,多数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当下的环境中存在对他极为诱惑的东西,比如孩子想得到的玩具。

所以当孩子哭闹时,家长要先带孩子脱离当下引起他情绪激动的环境,远离影响他情绪的诱因。

 2、缓解「想要-得不到-更想要-更得不到」的情绪闭环

很多家长都觉得跟孩子讲道理说不通,无论你怎么劝说,都绕不开孩子“想要”这个情绪。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孩子与成人不同,对于“对、错”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孩子内心单纯,想要的时候就会大声说出来,所以为了缓解「想要-得不到」的情绪,家长们要有更好的共情能力,跟孩子解释,对孩子的情绪进行疏导。

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的愿望动机,最大限度地理解孩子。

 3、不要否定孩子 

我们可以跟孩子说:“宝贝,家里已经有很多你的玩具了,如果你买了新的,那以前的玩具怎么办呢?”

但是不能跟孩子:“我说不行就不行,你怎么这么不乖,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多听话”。

强烈的对比不但会让孩子产生失落,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面对孩子无理的要求,我们可以否定,但是不能否定孩子本身。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有错误,只要愿意改,就不会太麻烦。

但是一旦否定了孩子本身,就会激发孩子的对抗行为,你不让我这样做,我就偏要这样做,这样的结果是让孩子和家长都两难的结局。

 4、跟孩子【约法三章】先礼后兵 

有时候孩子的某些无理要求,往往是在【有理要求】之后提出来的。

孩子是最敏感的,他可以捕捉到大人的情绪,如果父母正因为孩子完成某项任务而开心,孩子可能会顺势提出更多的要求。

这种时候,家长一定要学会【约法三章】:把丑话说在前头。

看动画、吃糖果,能看多长时间,能吃几颗要让孩子自己定量,家长把控。

彼此约定,认同孩子亲口说出来的承诺,成为有效约束。

 5、父母要以身作则 

家长们想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如果孩子接受并且觉得有理,他也会以同样的标准反过来要求父母。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如果他们发现规则建立者都不履行,那这规则就失效了,讲的道理自然也就「无效」了。

比如家长想让孩子学会说谢谢,或者学会道歉。

与其每次跟孩子强调字眼,不如亲自做给孩子看。

在育儿的过程中,家长们不只在说“不”的时候需要技巧,在其他方面,比如同龄人社交等,都需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做。

这些问题不止能帮孩子获得一个“好人缘”,成为外人眼中的“乖孩子”,更能对孩子未来社交生活、独立自理提供莫大的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